
培訓教育、黃埔品牌冬(夏)令營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
-
微信公眾號
-
凌主任
-
謝教官
炎炎夏日,都會區掀起一股「下田熱潮」。全臺多處農村近月推出農耕體驗夏令營,吸引逾千名學童報名參與。透過插秧、堆肥、採摘等實作課程,都會學子不僅親身感受土地溫度,更在汗水中理解「從產地到餐桌」的食物旅程。這股結合勞動教育與環境永續的新型態營隊,正逐漸改變新生代的飲食認知與生活態度。
深度農事體驗 翻轉五穀不分現象 為期五至七天的營隊規劃完整農耕週期體驗,學童需全程參與整地、播種、施肥到採收等流程。首日課程從辨識土壤酸鹼值開始,孩子們戴起斗笠、捲起褲管,學習使用傳統鋤頭翻土整畦。多數學員初次接觸農具時顯露生澀,但在專業農夫指導下,逐漸掌握「深鋤淺耙」技巧。
「原來白米不是長在便利商店!」參與學童在日誌寫下驚嘆。營隊特別設計「稻米溯源」單元,讓學員親手插下秧苗,並每日記錄生長狀況。透過顯微鏡觀察稻穗花粉傳播,結合氣候變遷對作物影響的專題討論,深化糧食危機意識。結業時每名學童需完成「我的食物里程」計算表,具體量化日常飲食的碳足跡。
科技融合傳統 打造智慧農場教室 有別於傳統農耕教學,營隊導入智慧農業設備輔助學習。學童操作微型氣象站收集溫濕度數據,搭配手機APP分析最佳收成時機。在魚菜共生體驗區,孩子們親手組裝水循環系統,觀察魚類排泄物如何轉化為蔬菜養分。夜間課程則運用VR技術,模擬極端氣候下的耕作挑戰。
「這些設備讓我們看見農業的未來面貌。」隨隊教師指出,結合感測器與物聯網技術的實作課程,有效提升學童的科學探究能力。結訓成果展中,有團隊設計出「自動澆灌警報器」,利用簡易電路連結土壤濕度偵測裝置,展現跨領域學習成效。
從土地到餐桌 培育永續飲食觀 營隊每日安排「田野到灶腳」料理實作,學童需運用當日採收作物設計菜單。在香草園辨識可食用植物後,孩子們分組挑戰土窯炊事,從升火控溫到食材搭配皆需自主完成。餐後特別設置「全食物利用」工作坊,指導學員將果皮菜渣製成清潔酵素,貫徹零廢棄理念。
營養師團隊設計互動遊戲,讓學童透過「色素猜猜樂」認識加工食品添加物。有家長反映,孩子結訓後主動要求檢視家中調味料成分,更願意嘗試原型食物。營隊尾聲舉辦的「公平貿易小市集」,則引導學員思考全球化糧食分配議題,不少學童自發撰寫連署書,要求校園午餐採用在地食材。
都會農村對話 創造跨世代交流 活動特別安排「青農座談」,邀請返鄉從農的八年級生分享務農心路。學童犀利提問「為何要放棄高薪工作?」引發關於職涯選擇與生命價值的深度討論。在「代間共學」環節,七旬老農示範傳統驅鳥器製作,孩子們則教導長輩使用農業APP,雙向交流打破世代隔閡。
夜宿穀倉的獨特體驗成為營隊亮點,學童在星空下聆聽農村傳說,晨起參與公雞啼曉儀式。心理師觀察發現,缺乏3C產品的環境反而促進人際互動,多數學員結交跨縣市友伴,相約明年務必再聚。
環境教育再進化 公私協力擴大效益 這波農耕營熱潮獲地方政府大力支持,多處閒置農舍轉型為教育場域,部分營隊結業學員可持續參與線上耕作認養計畫。學者分析,此模式成功結合SDGs永續發展目標,建議將課程模組化推廣至校園。
隨著九月開學季將至,主辦單位正籌劃「校園小農夫」延伸活動,提供種植箱與遠端指導服務。這場從夏季營隊燃起的食農教育火苗,可望持續照亮臺灣下一代的生命教育藍圖。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